青龙偃月刀是什么意思?怎么读拼音?

由于评书演义及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刻画,汉末名将关羽的民间形象已经非常固定,他和他的那把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谈到关公,我们就会想起他的青龙偃月刀,由于关羽被后世奉为武圣,他的这口青龙偃月刀堪称三国时代第一神兵,在这口大刀面前,吕布的方天画戟和张飞的丈八蛇矛都不免逊色几分。关羽使大刀,在民间已经深入人心,例如,“关公门前耍大刀”便是尽人皆知的谚语。武圣关羽兵器略考

但是,也有很多历史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历史上真正的关羽使的不是刀,而是马槊、长矛一类的刺击型兵器。理由就是正史《三国志·关羽传》虽未说明关羽使什么兵器,但是有“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的描述,既然是“刺”当然不是用刀,而是长矛一类兵器,至于后面的“斩其首还”,当是关羽刺死颜良后,抽出随身所带的环首短刀,斩下颜良头颅。从出土文物来看,汉末三国时代并没有出土的长柄大刀,而且,汉末三国时代还没有出土的马镫,如果没有马镫的话,武将骑马需要一手持缰一手使用兵器,长柄大刀很难单手使用,所以一些学者认为,关羽那个时代根本没有长柄大刀,关羽当然不会使用这种兵器了。武圣关羽兵器略考

长柄大刀

小编认为关羽使用青龙偃月刀这么具体的兵器虽然于史无据,但很可能是使用长柄大刀的,关于汉末时有没有长柄大刀,史学界其实也是有争议的,小编比较认可是有的,理由主要是以下两点:

一.《三国志·典韦传》明确写到了“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这里的长刀我认为指的很可能就是长柄大刀,因为在这里的语境中陈寿是想说明典韦的勇武,长柄大刀与大双戟都可以显示典韦的勇武,如果是环首刀一类的短兵器,不应称为“长刀”,与八十斤重的“大双戟”放在一起来形容典韦的勇武也并不合适。可见,长柄大刀很可能是有的,而且演义中八十二斤这个重量也并不过分,既然典韦可以使用八十斤重的大双戟,同时代的被誉为万人敌的勇将关羽使用八十二斤重的大刀,并不离谱。

二.《晋书·载记第三》描述东晋陈安的勇武“安与壮士十余骑于陕中格战,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远则双带鞬服,左右驰射而走。”《资治通鉴》也记载了陈安“左挥七尺大刀,右运丈八蛇矛”,这里正史明确提到了“七尺大刀”,陈安时距离三国时代结束不过四十余年,距离关羽死亡也不过百年,时间距离非常近,那时有明确记载的大刀,很难说关羽时就没有,七尺折合为现代的长度也有1.6米以上,肯定是长柄大刀了。

小编认为关羽还是很有可能使用长柄大刀为兵器的,毕竟于万众之中斩颜良首而还,如果真如某些学者所言,是用长矛刺杀颜良,再用环首短刀斩颜良首,那一定需要下马近前去割颜良首级,那可是在敌人的万众之中啊,怎么来得及呢?仅仅就凭一个“刺”字就否定了关羽使刀,小编认为是靠不住的,刀就不可以“刺”吗?刀前面是有尖锋的,完全也可以“刺”,现代武术中的大刀套路就有“刺”这个动作,而且《三国志·关羽传》中的这个“刺”字很可能指的是刺杀的意思,而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动作,仅凭一字,就判断关羽使的是矛而不是刀,太过武断。再来说说马镫,和长柄大刀一样,虽然目前没有出土汉末三国时代的马镫实物,但是不能由此就说明那个时代还没有发明出马镫,实际上马镫究竟是何时发明出来的,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有学者就认为至迟在公元1、2世纪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开始使用马镫了,汉末三国时代中原骑士是有可能使用马镫的,虽然目前没有出土文物能证明,但不能完全推翻这种可能性。武圣关羽兵器略考

马镫

正史中,关羽与刀有关的记载有两处,一处在《三国志·马超传》的裴松之注中,裴松之引《山阳公载记》云“明日大会,请超入,羽、飞并杖刀立直,超顾坐席,不见羽、飞,见其直也,乃大惊,遂一不呼(刘)备字”; 另一处在《三国志·鲁肃传》中:“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以上两处记载,前者被裴松之斥之为“秽杂虚谬”,不足采信;后者则因被鲁肃事先限定,除了刀外所有将领均不得携带其他兵器赴会,这里的刀应该指的是腰刀一类随身携带的短兵器,不太可能是青龙偃月刀那样的长柄大刀。所以从正史中我们是看不到关羽究竟使用什么兵器的,只能是从一些细碎的记载中加以分析。武圣关羽兵器略考

青龙偃月刀

最后再来谈谈偃月刀这种兵器,偃月刀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在北宋庆历四年(1044)官修的《武经总要》一书,《武经总要》中的《器图》卷详细绘出了八种刀式,其中一种就叫做“掩月刀”,由《武经总要·器图》的详细绘图,我们可见“掩月刀”的形制与后世传说的关公青龙偃月刀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刀面上没有青龙纹饰而已。宋元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将关羽的兵器固定为“青龙偃月刀”,很有可能是受了北宋“掩月刀”的影响,至于这类大刀的正确名称究竟是“偃月刀”还是“掩月刀”(偃、掩二字虽然读音相同,但是意思完全不同,目前的文献资料也很少看到这两个字有互相通假的情况),我们看到《武经总要·器图》是写作“掩月刀”的,但是从文意上看显然“偃月刀”更为合理,我国古代文献资料中是有“偃月”这个词汇的,本义指的是横卧的半弦月,比如《太平御览》卷四引汉京房《易飞候》:“正月有偃月,必有嘉主。”也引申为所有半弦月的形状,比如《战国策·中山策》:“其容貌颜色,固已过绝人矣;若乃其眉目准頞权衡,犀角偃月,彼乃帝王之后,非诸侯之姬也。”可见,偃月可以泛指所有半弦月形状的物体,偃月刀当然就是指半弦月形状的大刀了,而“掩月刀”从文意上就不好理解了,而且自《武经总要》以后,文献中也大多写作“偃月刀”,所以小编大胆假设,此类大刀的正确写法就是“偃月刀”,《武经总要》记载的“掩月刀”很可能是笔误,因为虽然《武经总要》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这种刀的文献,但这种刀一定产生于《武经总要》成书之前,很有可能它的正确名称就是“偃月刀”,我国古代汉字除了比较重视避讳以外,在使用上是比较随意的,用同音字或近音字记载正确汉字,这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是十分普遍的事情。有资料显示,偃月刀这种兵器基本上是军队中的仪仗用刀,并非实战用刀,如明代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记载:“偃月刀以之操习示雄,实不可施于阵也。”如此又长又重的大刀,无论是骑在马上还是站在地下,若无千斤之力,持之对敌确实不太可能,然关公英勇绝伦,使用这样一口大刀更能增添气势,所以自元代戏剧大师关汉卿的著名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开始,就将关羽的兵器定为“青龙偃月刀”,元末明初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沿用了这一兵器名称,自此成为民间定论,深入人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8日 11:12
下一篇 2022年7月18日 11:1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