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兵简政是什么意思?抗战时期的精兵政策

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让《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再次走进人们视野,其中毛泽东对“精兵简政”的论述简直精辟到家了。

“精兵简政”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毛泽东认为好,党内立即采用,并且成为“十大政策之一”。就是这样的一项重大政策,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仅仅用了两句话“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会议也不要开得太长”,便说到根本上了。

反对“文山会海”,可以说是对“精兵简政”最好的落实。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这种现象既不符合“精兵简政”的要求,更是形式主义的具体表现。各种文件冗长繁杂,各种会议多如牛毛,单单是看文件、开会两项任务恐怕就把基层领导压得喘不过气了。

“文山会海”的运转,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过去交通不发达,开会需要坐公交、火车,如果领导干部经常开会,那每天只能是“在路上”了。而通信联络靠电报,长达万字的文件若发出去,编译需要很长时间,报务员恐怕做梦都要“手麻”了。即使到了今天,领导干部有专车、出远门有飞机,还有视频会议、网络传输文件等先进的技术,这样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很多人也是吃不消的。

“精兵简政”就要从解决“文山会海”入手,推卸责任的会还是少开,无关紧要的文件还是少下,压缩会议时间,精简文件篇幅,让基层的干部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解民情、调研民意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为人民服务中。

抗战时期的精兵政策

■王 喆

1942年,毛泽东同志为《解放日报》撰写社论阐释“精兵简政”政策,用孙行者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和黔驴技穷的故事教育大家:“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全军官兵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领率机关带头调整,实行精简;各部队本着紧缩领导机关、减少指挥层次和主力军员额、加强基层和地方武装的原则,先后多次大规模进行精简和整编。

精兵简政是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对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和根据地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41年以后,伴随战争的日渐复杂与残酷,日伪据点星罗棋布使得抗日根据地被严重分割封锁,而根据地内部生产力有限和部队庞大所形成的矛盾,也造成鱼大水小、兵多难养的局面。为此,中共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明确提出:主力军则应采取精兵主义。该指示还对主力军与地方武装的比例进行了详细规定。

实行精兵政策,涉及部队体制编制的变化、人员的去留等问题,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广大指战员对这一决策坚决拥护,但部分人在思想上还是有模糊认识:有的对严重困难的情况把握不够,对鱼大水小的矛盾认识不足;有的没有看到过去大力发展主力军是必须的,现在精简也是必要的,精简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有的对本部队和本人工作变动考虑较多,对到新单位工作顾虑重重。例如,新四军第十旅在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化之初,并不是所有同志立刻就看懂了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议论纷纷:“查查十旅的老家谱,从红军时代就是当当响的主力军,怎么要变成地方部队呢?”“人家地方部队升级,咱们十旅降级了!”“现在化整为零,哪年哪月再集零为整?”一位团参谋长听说要他到县大队当大队长,埋怨说:“降级我也没有意见,干革命不是为了当官,我宁愿当连长,也不干县大队长。”

军队力量的生长,应在质量中求改进,而不是简单在数量上求扩大。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以及配套政策的实行,到1943年底,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精兵工作基本结束。这不但基本解决了鱼大水小的矛盾,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加强了根据地建设和部队发展后劲,而且进一步理顺了上下级的关系,充实和加强了战斗连队,解决了头重脚轻的问题,提高了领导机关工作效率,增强了军事指挥和部队行动的灵活性。同时,寓兵于民政策的实行,主力部队“化”下去作骨干,培养带动了地方武装,又从群众性的游击运动中培养出新的兵团,促进了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的发展。前文提到的那个闹意见的团参谋长,在县大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带起了一个很整齐的团,并当上了团长。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既是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也是一种破冰前行的勇气,更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智慧。实行精兵政策的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要在深刻把握形势特点和使命任务的基础上,聚焦打仗、变革图强,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打造精锐作战力量,实现融合发展战略,正确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从而加速提高军事能力,确保部队随时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9日 11:40
下一篇 2022年7月29日 11:4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