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画家有哪些(2021画家影响力Top50)

国内知名画家有哪些(2021画家影响力Top50)

1、黄永玉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老小孩”“老顽童”“鬼才”,是不少人对他的评价。黄老先生年过九十,耄耋之年,却一点儿也不安分,80岁上时尚杂志封面,90岁开画展,91岁撩到林青霞,93岁飙法拉利,94岁出书……

“你们都太正经,我只好老不正经了。”“对自己要求:活着就要有意思一点。”

画如其人,除了庚申年猴票,黄永玉设计的酒鬼陶瓶,创下国内设计包装费之最。他的漫画,是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融合,常常用淡淡的几句配语,将画的意境另行展露。“鸟是好鸟,就是话多。”“我丑,我妈喜欢。”“夏娃问亚当蛇去哪里了,亚当说让广东佬偷去泡酒了。”看似一点正经都没有,笑过之余,却也能体味到黄老轻松豁达的心境。挥毫之间,似都是人生阅历、领悟、洒脱。

2、任重

精雕细琢,独具匠心。

任重在当代水墨界中被众人寄以厚望,以其细腻又别具神韵的工笔为最。其工笔画纤毫入微,细密处弱于发丝,几乎完全再现具象的原貌。一般来说,这是最难表现出神韵的,然而他的笔触散发出一股生命形态,一股生命气息,一花、一草、一石、一竹、一流水、一衣褶……有所表现出动态感。

任重经常强调:“我相信成功是有捷径的,执着就是成功的捷径。”他自幼与父亲习画,数十年来没有改变初衷,除在技法精进之外,更求内在心象体现于笔纸之上的境地。师承各代名家风范,精益求精,淬炼出个人独特风格,为当代水墨再创新局。

3、刘大为

达观旷达,人生乐事。

关注度高,亦在于刘大为兼擅工笔与写意,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以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生活风情及重大历史题材著称等等。画有《马背上的民族》《漠上》《大宛良驹》等少数民族题材名作,画面上那种积极乐观的人性之美,同样映出画家达观旷达的心性。

“生活条件的艰苦跟人的精神追求没有关系,我觉得少数民族同胞在艰苦的日子里,积极面对生活,面对大自然,苦中有乐,是难能可贵的。我的作品应该给人们带来向上的希望,这就是我的艺术观和人生观。”

平凡中见精神、平和中显沧桑的功力是刘大为十几年边陲生活的展开,也是其对历史风貌与时代精神的独特把握。

4、陈丹青

直言不讳,痛哉快哉。

1980年,一组名为《西藏组画》的油画在国内美术界和文艺界引起关注,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普遍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其作者正是彼时27岁的陈丹青。

2000年回国后,他不断突破“画家”的身份意识,以画出名,以言出圈,对社会多取尖锐批评甚至是不合作的立场。比如对高考机制不认同,愤而辞去清华美院博导,又比如炮轰“中国当代艺术是垃圾”等等,批评嘲弄,痛快淋漓。

这种犀利独特的个性使他的作品独具一格,也使得他对社会的看法显得特点十足。他多是依赖自身的经历来看待如今的社会,然而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前行着。“我只是一个暂时还没有学会说假话的人。”这或许是对其生活与处事方式较好的总结。

画家画的是真性情,难道不是吗?

5、沈鹏

奔放纵逸,别树一帜。

关于沈鹏,知名度更高的便是他的书法。作为历届中书协在位时间最长的主席,他在当代书法界有着极特殊的地位,创作的书法作品多达15000余件,精行草,兼长隶、楷等多种书体,赵朴初先生曾赞扬他的书法“大作不让明贤,至所欣佩。”

个性是沈鹏尤为看重的点,其书风如龙蚪腾霄,奔放纵逸,笔锋随意恣肆。他曾公开发表言论说:“书法我宁肯写得不好,但也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诚然,书画一家,书法作为人的主观创造,体现着人的生命意识、精神气格、审美心态,反映在所有艺术形式上,就是形象的个性艺术。

6、徐冰

继往开来,破界出新。

徐冰的作品,似乎总是在探寻语言和艺术之间、文字和图画之间、历史和当代之间的界限是什么。其标志性作品《天书》以汉字为型,以绘画手段结合创造了近四千多个“伪汉字”,书法和水墨画的分界被打破,在一定意义上,令观众重新思考语言的意义是如何产生的,语言又是如何被使用的。

徐冰能够获得国际的关注,并不是作品中如何用书法的笔触表达艺术,而是他向世人展示了传统如何向当代传播思想和知识,在跨文化背景下,通过语言、书法、中国传统美学传播当代艺术理念。

7、靳尚谊

以点带面,融会贯通。

靳尚谊在自己的油画创作中,不仅吸收了油画从古典到现代在用笔上的特点,而且在笔触的表现上不断地加入中国绘画写意的特点。“点”的用笔方式在小范围内形成严密、丰富、层次多的特点,并造就一种独特的雕塑美感。尤其在明暗转折、方圆处更能随心所欲地处理,犹如雕塑,既可打磨得十分光滑,也可处理得厚重、苍劲,达到心中所追求的质朴感、力度和厚度。

画画不仅是能力,而且是修养,是对于造型与色彩的修养与体悟。平面装饰感与真实空间感的结合,线造型与体面造型的交融,在古典写实油画中融进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趣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民族气派,是靳尚谊对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重要贡献。

8、何家英

以形写神,迁想妙得。

何家英是当代中国画坛的著名工笔人物画家。一般而言,以工笔技法创作人体,总是非常难以把握的,画家需要处理好灵与肉的关系,超脱感官冲动,升华到高雅境界,工笔细腻写实,难免使人体描摹流于俗态。何家英先生则认为对低俗的艺术倾向应当抵制,它涉及到女性人格尊严,对今天女性自身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表现才是画家的责任。

在表现女性美时,他注重挖掘不同女性心理的内在美感,通过对其心灵自然流露出的纯真、朴实、善良,表现出一种人格上的气质美,画中人物气质优雅,韵味十足,那种东方女性独有的美感令人印象深刻。

9、方楚雄

专一不移,行稳致远。

谈吐温吞,外表朴实,举止含蓄不张扬……在方楚雄身上浓缩着南方成功画家的某种气质,是画坛名副其实的“稳健派”。8岁时,他在潮汕就被称为艺术神童;22岁,他的作品《牧鸭图》被刊登在《人民画报》上;之后的30多年艺术生涯里,他稳步成为当今屈指可数的花鸟代表性画家。

“作为一个艺术家,完全不考虑市场不可能,但也不能过分考虑。市场不是一个艺术家自己能左右的事情。”方楚雄坦言,他经常被朋友告知,他的作品接连不断地在拍卖行出现,还有不少赝品,因为层出不穷,干脆都不去理会,只埋头画好现在的每一幅作品。

艺术实践不断提示和引导他去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所长,方能在动物题材的创作中形成如此刚健宛丽的画风。

10、曾梵志

遵从本心,以象喻人。

早期在武汉求学时,曾梵志便创作出了“肉联系列”和“协和三联画”,人的形象被描绘成仅仅是粉红色和红色的厚肉片,看起来与围绕着他们的动物尸体无异。而在之后的“面具系列”(含“面具之后”),他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各行各业的人物,画笔下的人物时刻戴着面具,以掩饰他们在“社会面貌”下所隐藏的痛苦。

“我所画的每一张画其实提出的都是一个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从生到死的一系列问题。我抱定的创作方向是直指人所面临的所有困境。”空洞的眼神,苍白的面具,遒劲的大手,纷乱的笔触……站在曾梵志的作品前,观者很容易感受到艺术家“画如其人”的所有气质。

11、张晓刚

取精用弘,卓诡不伦。

张晓刚擅长用自身独特的视角去表达自己对于家庭与血缘的感受,他的《大家庭》系列将个人的情感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家族制度,把仪式化的家庭合影和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表情作为创作素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同小异,苍白的面容,身着黑白衣裤,如同精神病患者一般茫然空洞的眼神……让人不知所措,仿佛能与画中人感知到彼此的情绪。

这似乎是属于那个年代全体国人的符号,家庭合照作为较为私密化的符号,被作者概念化、标准化,并且融入个人情感后呈现在观者面前,通过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语言结合的方式,表现了革命时代所具有的符号化象征意义的肖像作品,赋予了绘画作品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精神内涵。

12、冯远

攀缘高山,进取不辍。

谈及冯远,其最为鲜明的标签便是重大历史题材和当代现实生活题材的人物画创作。9年艰苦而迷惘的知青生活如同生命的烙印,为冯远提供了丰沛的社会底层的人生体验,也加深了他对历史和人的理解,奠定了他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的创作态度,赋予了其作品热情雄肆、深刻浩大的风格特征,以及独特的中国精神气象。

“我画历史,意在为民族立碑;我作文字,是觉出了书法抽象结构美与绘画源出同一律。大化流衍,沧海一粟,绘艺无涯,窥其堂奥需倾一生心力。”如此,每幅画作不再只是小我的人生体验、趣味追求,而是对于宏大理想境界的追寻和对美的礼拜。

13、范扬

率性洒脱,自成一格。

血液里与生俱来的文人气息,让他对于书画总有着独到而率性的理解。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尽管纵横肆意,却自由规律,虽然放笔直规,但不违法度,追求的就是一种洒脱,一种自然,不想要中规中矩也不追求技法。

这样独树一帜的风格当然也会有争议,但这些范扬本人并不在意,他曾表示,画画对于他来说不是事业而是生活,画画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正源于这种洒脱的心态,范扬方能“临事制宜,从意适便”,信手拈来皆得理法,在散乱的节脉中荡起形象的生机。

14、周春芽

恣意色淌,无艳不欢。

在当代中国画坛,周春芽的作品个性尤为鲜明独特,他集中探索色彩、肌理、质感和造型,而在这之中,他对色彩的思考和表达又最具颠覆性与开创性。

“红石系列”鲜艳瑰丽的红色、“绿狗系列”纯粹浓郁的绿色、“桃花系列”浓艳贲张的绯红,周春芽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对不同色彩的偏爱甚至说是“偏执”,与他不同人生阶段的体悟息息相关,浓郁强烈的色彩正是彼时最真切的内心投射。

“桃花系列”中桃花的绚烂、生命的张扬、艳丽的野性,在周春芽的笔下层层叠叠地肆意盛放,宛若生命到了极致、情色到了极致,欲望、野味恣性地律动。周春芽仿佛把传统含蓄的表达和象征的面纱干脆利落地尽数撕去,让人性最隐蔽的自然属性痛快地释放和呐喊。

15、罗中立

吾土吾民,寻根溯源。

罗中立最为众人熟知的作品便是1980年完成的大幅画布油画《父亲》,当时可谓深深地震撼了所有人,创作缘起于罗中立看到守粪的农民后,发自肺腑地感到“我要为他们喊叫”。巨幅的画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等无不带给彼时的人们以强烈的艺术冲击,中国农民的勤劳朴素、坚韧隐忍等品质都跃然纸上。

之后,罗中立的作品开始超越照相写实的再现,不再拘泥于细节的逼真,采用更为奔放的手法表现对象的精神特质,但不变的依然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和乡村生活,在传统文化中梳理、抽取、提炼、借鉴一些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东方气质和当代视觉的审美图式,体现着艺术家应有的文化自觉与担当。

16、孙其峰

心醇气和,丹青出新。

孙其峰集中国美术奖、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造型艺术成就奖三大奖为一身。他早年多画山水,后来偏重于花鸟画的创作,尤喜画雄鹰、松鼠和竹、梅、松、柏等,他重视传统书画的笔墨神韵,兼融西画技法。更注重提炼生活,将扎实的工笔功力与小写意的挥洒灵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洒脱、隽秀、劲健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格,不与人同”。

生活方面,孙其峰也在时刻印证着“心正则笔正,人品即画品”。篆刻家邵佩英评价道:“如今,很多学有所成的书法家、国画家,提起孙其峰先生就会肃然起敬,佩服他的艺术造诣和极高人品。有许多和他素不相识的求教者拜访他,他却能不厌其烦地传授技艺。”人画合一,艺术境界的高下由此可见。

17、韩美林

上善若水,善者步长。

作为我国一级美术师,不仅设计了两轮的生肖纪念邮票,还是奥运福娃的设计者,在绘画、书法、雕塑、设计、陶瓷等艺术领域上均有造诣。

韩美林的艺术融于岁月征程,也指向人生哲学。他画笔下的小动物,天真、可爱,只要看一眼就会被吸引。但谁又能想到,这位已年满85岁的老人,经历过贫寒、战乱、十年浩劫,一半人生可以用坎坷艰难来形容,但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最想表达的,仍旧是纯真的爱,这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弥足珍贵。

18、方力钧

洞中肯綮,笔绘神韵。

1993年12月19日,安德鲁·所罗门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文章《不只是一个哈欠,而是解救中国的吼叫》,同时刊登了方力钧那张著名的画作《系列二,2号》,自此方力钧的名字与这幅作品一起,被有些西方人当作“第一次窥到中国灵魂”的标志。

“我的努力是用笔描摹体会到的人性,就像摄像机拍下面前的景物。”方力钧画中的人物总是有着很具体的面部情感表达,充满荒诞、嬉戏与玩世不恭的态度。而为了便于观者理解与感受,他甚至会基于同一类图像符号反复创造。

既代表人类的精神状态,又精准地描摹人性。

19、卢禹舜

虚静淡远,美轮美奂。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卢禹舜便以山水、宇宙和生命作为创作的三大母题,推出八荒、唐人诗意和写生三大系列,进行三种人文角度的探索。而在个人风格方面,他也在试图拓展中国画表现领域和更新中国画表现技法,以内容与形式二者化而为一的原则不断尝试。

以“欧洲写生”为例,卢禹舜虽然以写实的方式着意凸显欧洲建筑的造型与风格,甚至油画般地刻画其质感,但在东方化的笔墨抒情体系中,欧洲建筑的体量、空间、质感连同它的历史、政治、宗教都被软化了,它们似乎只存在于画面线条、色彩的交响中,旷达、迷蒙、神圣而安详,这也让他有了山水画界的抒情诗人这个浪漫的称呼。

20、龙瑞

贴近文脉,正本清源。

近现代以来,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和社会经济致用的双重作用,中国画开始流于单一化,画家多执着于“画什么”而忽视“怎么画”,习惯了用题材发现来代替笔墨表现,从根本上误解了中国画的本意,忽视了笔墨语言本身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龙瑞提出了“贴近文脉,正本清源”。要回归中国画的本源,从“道”的层面来认识中国画。枯、湿、浓、淡的笔墨特征已经在龙瑞的山水绘画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涵义,绝不是对客观山水景象的简单描绘与再现,而是从本体语言的角度来彰显笔墨的意蕴与精神。

艺术:元语言

从现代的研究方向来看,文明的进步(以及科学的进步)不但没有使得人类所及的思考范围(形而上层面)变得宽广,反而变得愈发狭窄,更多的时候人们没有选择努力去拓宽自己人生边界,而是在固守自己的信息茧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语言被认为是其中之一。

萨丕尔-沃尔夫曾提出过语言决定论,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只能看见自己语言所描述的范围,而无法跳出这个思维框架去思考别的情况。经典的例子是爱斯基摩人对雪以及冷的描述之丰富,在其他语言中是难以企及的,很多表述方式是我们无法翻译也很难理解的。

人们希望活在信息茧房(或者说只能活在这里)这个现象除了主观的问题,语言也制造了禁锢自身的先决条件。

然而,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语言,另外一种沟通方式:感觉和意象。这种沟通方式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防线,意志、感觉、情感在这一刻实现了共通。人们在凝视着一幅幅画作的同时,分化与对峙隐没、消逝,画框的边缘散开,先前被人们隔绝的世界(情感)来到彼此中间,成为现实。

从这种角度展开,艺术其实是一种元语言。

世界发展到今日,人类发明了诸多方式保存事物,用科学公式维系对自然界的认识,用生产工具保持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技术永远无法代替内心的感动与情怀,唯有鲜活生动的情感方能保持人类自己。

而艺术,则用其创造的形象将人类鲜活的情感表达和留存。

艺术家的使命

艺术作品承载着艺术家对世界的看法,往深了说,它们也在向外界解释着,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因此,在欣赏比较优秀的艺术作品时,观众往往能被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心灵受到感化。

在将作品与受众相统一的某种特殊的生物场中,人们内心美好的一面会得以表露,那一刻,所有人都会认识并发现自身的情感深处有着无限潜能。

而艺术家能做的,无非是呈现世界的形象,让人们透过他的视线去看世界,以他的触感、疑虑和思索去感知世界。延伸而言,艺术创造不仅仅是自我表达或自我实现,还是以自我牺牲为前提创造的另一种现实,一种精神性的存在。

正因如此,艺术家自身的思想境界与品味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艺术家积极思考和觉悟的,不应该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本性。只有让艺术流淌在艺术家通透灵明的内心世界中,率性而行,呈现出的作品内涵才符合世界的本体,引发更广泛且深刻的共鸣。

梵高是这样说的:“没有什么成就比普通工人想把我的画挂在家里或干活的地方,更令我开心的了。”梵高从来不去刻意取悦或迎合某人,他对工作很有责任感,理解其全部社会意义——他把自身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使命看作与生活素材的“战斗”,表达其中隐含的理想的真谛。

本次列举出数位在行业中受关注度较高的画家,从他们的作品、个性与生活方式中,我们或许能品出很多看似不同,但又有些许共性的地方。

如果想让未来更好,只有先使自己更好。

本体虽然不变,但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后一定会有前所未有的现象进入这个世界之大众的视野。

(文/米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8日 10:22
下一篇 2022年5月8日 10:4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