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百姓,原本“黎民”和“百姓”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黎民”和“百姓”统一称谓,共同指称普通老百姓。
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等。其中,黄炎两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统称“百姓”。
九黎族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不断发展壮大,驱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后来,炎帝族联合黄帝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大战,结果蚩尤战败被杀,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也是指有姓之人,整个西周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一般的平民,没有姓氏,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为“庶民”,或者 “黎民”。这时的黎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奴隶,与百姓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大阶级。
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来。
到战国时代以后,在贵族和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也不是奴隶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多了起来。所以,“黎民”之中也有了“百姓”,有的“百姓”与“黎民”融合。
后来,黎民与百姓变成了一回事,也就有了“黎民百姓”这个成语。